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4:36 点击次数:100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,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~
“现在有一种风气,说我们大寨是‘故意吃苦’,这完全是胡说,我们大寨人不想过好日子吗?在解放前,我们想要修整水利,平山沟,可地主们不让,说这所有的地都是他们的,农民只能忍饥挨饿。”“解放后,形势发生了逆转,毛主席鼓励我们自力更生,我们大寨人每天流了多少汗,开山打料筑石坝,你以为我们不想休息,可要是我们这代人不建设,子孙们又该怎么生活?”
这是晚年的陈永贵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,在说到毛主席时,陈永贵更是动情的流下了眼泪,面对当时社会上故意歪曲大寨精神的风气,陈永贵更是愤怒不已。
而他的副手郭凤莲,在80年代因为意外被免去职务,后来又回到了大寨担任领导工作,同样提倡:“大寨精神”,并让大寨走向了“致富”的道路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一面红旗,自力更生
“大寨可以树立成红旗,他们的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提倡。”1964年,在中央视察完大寨的情况后,毛主席发出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。
说起大寨,离不开两个人,一个是陈永贵,一个是郭凤莲。
在解放前,大寨这块地称得上“穷山恶水”,到处是需要翻整的山沟,平填的土地,可当时的地主却霸占了周围土地的所有权,农民们只得出卖自身的劳动力,做牛做马,日子苦极了,直到解放后,人民翻了身,才能对大寨进行改造。
大寨虽然名字中带有一个“大”字,但其实并不大,彼时一个村子仅有200户人家,500多人,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山村,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笔浓彩重墨。
当时的大寨领导人陈永贵是农民出身,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带领大寨人民,豪气的大干一场,为了增产粮食,他们在山坡上建设了一层层的梯田,同时,还大力修整水利,这让大寨人民在遇到干旱时节,有了保障。
“过去遇到干旱,我们只能干看着,可如今修了水利,我们心中也变得踏实了。”这是大寨人民衷心的感慨。
也因为这番成就,大寨被树立了典型,全国人民争相来看,学习“大寨精神”。
但在大寨人民看来,他们努力的耕作,只是让自己过上好日子,他们也是人,也会感到劳累,但一想到自己所作的事业能造福后代,他们也就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“我是穷苦人家出身,在解放前,我们农民不仅要受地主的盘剥,还要看天收成,可解放后,我们成了土地的主人,我们不干,谁干?”当一批批人员来访时,面对他们的询问,陈永贵动情的说出了自己的故事。
他的母亲很早就饿死了,他也一直过着苦日子,要不是共产党来了,也许他现在已经死在哪一个山坡坡了,而大寨中的许多人都和他有着一样的境遇,因此,他们对毛主席、共产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,他们一定会将旧大寨改造成一个新大寨。
在1963年,一次洪水冲垮了大寨人民辛辛苦苦所建造的梯田,许多农民都坐在山坡上掉眼泪:“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长时间,老天爷却将它们都给冲垮了,这是不给我们活路啊。”
在人们低迷的情况下,陈永贵却站了出来,他说:“我们能建一次梯田,就能再造二次。”
大寨的人民说到做到,他们拒绝了中央的援助,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,那一年大寨上交给国家的粮食没有少半分,这让大寨一下子出名了。
就连毛主席、周总理都知道了大寨人民的事迹,对于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更是赞不绝口,到了1975年,陈永贵由于能力出众,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。
这让世人无不震惊,一个农民怎么能当“总理”呢?但中央此举,自然是有深意的,陈永贵虽然学历低,但他的能力却不亚于那些读过许多书的大学生,他所欠缺的无非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学习,而这些不足之处都被他的工作经验所弥补了。
虽然高升为副总理,但陈永贵的工资拿的还是大寨的工分,他的户口依然是农民,每月工分有45元,而中央也每天补助他1元2角,一月补助合计就是36元,因此,陈永贵一月的工资拢共81元。
不仅如此,他在中央喝的茶,也不是免费的,要付钱,否则就是贪污公家资产,在1975年8月,他还向毛主席提议:“我还是搬出钓鱼台吧,在这里我住不方便。”
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请求,陈永贵的新家是在一个胡同中,当时有人提议为他配一名服务员,陈永贵却说道:“来一个年轻姑娘也不合适,年纪大的照顾我更不方便,干脆不派了,我就一个人,用不着那么多人来照顾......”
在陈永贵走后,大寨的工作便交给了郭凤莲,而郭凤莲也没有辜负大寨人民的期望。
谁说女子不如男?
郭凤莲于1947年9月出生在山西昔阳县,她并非大寨人,但却与大寨结下了一生的缘分,在她小学毕业后,便到了大寨务农。
郭凤莲十分“崇拜”陈永贵,尤其是1963年的大洪水,年仅16岁的郭凤莲也是踊跃组织救灾,她带领着一帮女子干起活来却丝毫不逊色于男人,因此,别人都说这支队伍是“铁娘子队”。
另外,郭凤莲还当过民兵,曾取得5发子弹打中49环的记录,她的出色表现也被陈永贵等人一直看在眼中。
1965年,郭凤莲还带领“铁姑娘”们挖石、挑土、栽苗、担水,开辟了一片片耕田,兴建了一座座水利,造福了大寨人民。
因此,到了1966年,郭凤莲被介绍入党,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,而成为共产党员的郭凤莲干起活来十分卖力。
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但为人却十分聪明,有一次,一个参观者来到大寨,和郭凤莲谈论了一些问题,郭凤莲面对提问所展现的机智让参观者十分讶异。
而到了1971年,郭凤莲还被任命为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,从此,大寨人民便亲切的叫她:“郭书记”。
待到陈永贵去往北京任职时,特意找来郭凤莲,和她进行了一番长谈,并嘱咐她:“一定要将大寨建设好。”
郭凤莲一直没有忘记这话,她也一心想为大寨人民做些实事,所谓:“全国人民学大寨”,在郭凤莲身上有着一副重担,如果没有竖好这面红旗,她怎能对得起大寨人民,以及全国人民的期盼?
因此,郭凤莲对大寨尽心尽力,在她的带领下,大寨的粮食产量每一年都得到了提高,大寨人民的生活也是一天天的变好。
可是,到了80年代,社会却突然转向了,从前是“全国人民学大寨”,现在是“大寨人民学全国”,在转向之中,郭凤莲一个不慎,落伍了,她也因此被免去职务。
这件事给了郭凤莲沉重的打击,她想不通,便决定走出大寨,去外面看看,学习一下各地的经验,回来之后再好好发展大寨的经济。
而大寨经历过种种举动,经济也低缓了下去,后来,大寨还采用了“先进”的管理方法,可都不如人意,兜兜转转好几年,大寨人民最终还是回到了从前的那一套作风。
而郭凤莲这一看,就是11年,直到1991年,郭凤莲才重新回到大寨的党支部书记的职位上,这些年的走南闯北,也让郭凤莲看到了许多新奇事物,对自己从前工作的不足进行了反思。
她认为:“想要致富,光靠种地,是很难的,种地种一辈子也只能温饱,还是要搞些副业。”
郭凤莲根据大寨的实际情况,带领村民们一同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,这让大寨人民的收入提高了,一些老人还说道:“郭书记还是那一个一心为民的郭书记,一点也没有改变。”
不仅如此,郭凤莲还认为大寨相比其他乡村有一个天大的优势,那就是名声,可以搞搞旅游业,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同。
另外,她还努力在大寨周围开办工厂,让当地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,在做这一切工作的时候,郭凤莲都要从头开始,但她却表现的很乐观:“过去我们大寨的条件那么艰难,都能开辟一块块梯田,如今大寨人民的条件相比较过去要好多了,为啥不能干出一番事业?我认为,大寨人民并不比别人差,只要方法对了,人民又团结一致,就没有不能攻克的难关。”
郭凤莲与大寨
1992年,郭凤莲还顺应时代潮流,带领大寨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,为了开拓村民们的眼界,大寨党支部还组织了每一户出一人,一起到外地进行考察,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。
“我们不能闭门造车,要善于学习,敢于闯荡。”
大寨人民的豪气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未改变过,而这份魄力也使得大寨发展的愈来愈好,在2005年,整个大寨的总收入就高达11600万元,每人年均收入达到了5500元。
而在这些收入中,农业的收入只占0.3%,其余的收入都是由大寨所创办的工业、旅游业、及其它行业共同创造的。
到了2012年,整个大寨村的集体经济更是高达10.1亿元,人均纯收入1.7万元,如今的大寨早已不是过去纯靠农业为生的小乡村了,他们过去凭借着艰苦奋斗,被党中央树立了一面红旗,可在社会巨大的转变中,大寨又抓住了机会,将“政治”品牌转为了“经济”品牌。
在郭凤莲的带领下,大寨先后成立了制衣公司、水泥公司、煤炭运输公司、酒业公司、饮品公司。
大寨人民还将集体经济的收入取出一部分用以当地人民的上学、治病、养老等问题,从这一点看,他们的经济收入是实打实的。
"小有教,老有靠,病有保,考有奖"这是大寨人民经过多年的奋斗所取得的成果,比起其他乡村,大寨的人民生活有集体的保障,他们过的很踏实,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。
而大寨人民对于郭凤莲的尊崇也是发自内心的:“郭书记有方法,带领我们发家致富......”
然而,在郭凤莲看来,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,如果没有大寨人民的奋斗精神,自己也办不成事。
“大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,不是靠我郭凤莲,主要还是大寨人民自己的努力......”
而当谈起自己此前赋闲的岁月,郭凤莲只是淡淡的说道,那都是过去了,并感慨道:“人不能给历史赌气。”
这是多年的经历给予郭凤莲的智慧,她是一个农村女人,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,让人敬佩不已。
如今79岁的郭凤莲依然在大寨工作着,她也没有忘记大寨“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”的优良传统,曾多次说道:“虽然时代不同了,但大寨的精神还是不能丢,这是大寨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没有这个精神财富,我们也很难做出今天的成就。”
作为陈永贵的副手,郭凤莲没有辜负陈永贵当年对她的期望,虽然在80年代有过一阵低迷,但她最终还是走了出来,而对于这件事,你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?
Powered by 168极速赛车开奖官网计划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